最早被苏联远东边防军派回东北进行侦察工作的是李明顺,他原是抗联第3军第4师第32团团长,在1938年年底率一小部分人员进入苏境。于1939年春开始接受特别派遣任务。 李明顺从1940年到1945年7月,多次被派遣回东北宁安、穆棱一带进行军事侦察,先后联系和发展了几个地方关系,利用有猎户进山执照的合法身份,以给日伪军送鹿肉、鹿茸为由,收集到许多可靠的情报。 李明顺弄清了宁安卧龙屯日军飞机场的位置、飞机架数。 李明顺对军事侦察工作高度重视,他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不怕艰难困苦,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 日军在东北各地,特别是在中苏边境地带,修筑了大量军事设施,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截至1945年夏,日军在中苏边境沿中国境内苦心修建了17个筑垒地域,总长度达一千多公里,其中大的筑垒地域正面50至100公里,纵深40至45公里。 李明顺和抗联部队的广大战士,在各种侦察活动中,收集了大量真实的、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实地查明了这些筑垒地域的构成,如工事结构、位置、坚固程度、人员住所、弹药库、粮库、供水系统、发电站、飞机场和大、小桥梁,以及日本军队数量、番号、调动情况等,为后来苏联出兵东北对日作战,提供了一批极为重要的第一手敌情资料,为夺取东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3年,日伪军为防止抗联部队出入中苏国境进行活动,便加紧了国境线上的防守。因此,这些军事侦察工作不仅十分艰苦,而且十分危险,许多人在一年之中几次被派遣,担负艰巨任务,不少抗联战士为此负伤或献出了生命。 仅1943年1月的不完全统计,执行小部队任务的原南野营抗联人员就牺牲近三十名,被捕5名,负伤1名。 李明顺、昌英俊、朴长春于1942年4月,奉命侦察东宁县附近敌碉堡群,上级要求他们把工事置、数量、质量,入口长度、宽度以及火炮口径等一并弄清。 一天夜里,他们躲过戒备森严的敌人巡逻队,接近碉堡群,爬过第一道铁丝网,越过一人多深的反坦克壕,穿过挂着无数罐头盒子的六层铁刺网,爬过纵深很深的用来阻挡步兵和骑兵的细铁丝网,以及最后两道挂满罐头盒子的铁刺网,终于进入一道交通壕。 他们顺着交通壕往前到达碉堡群。敌巡逻兵不时走来走去,始终未能发现这三个机智勇敢的侦察员。他俩不仅把碉堡群的情况搞得一清二楚,还敲下一块碉堡上的水泥,并对碉堡群绘了图,拍了照片,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 1945年8月,苏军在进军东北对日作战前夕,最高统帅部绘制了边境地带日军防御工事详图,下发连以上军官人手一册。 苏军后贝加尔方面军参谋长扎哈罗夫在他主编的《结局》一书中,在谈到苏军对日作战时说道:“在我军发起进攻之前,包括哈巴罗夫斯克军区在内的远东的几个边防军区曾抽调人员组成三百多个‘特种编外支队’。这些具有高超技能、机智灵活和英雄主义精神的部队不但与部队的先遣支队一起行动,而且还独立行动,有效摧毁了敌人大量坚固工事”。 在这里,扎哈罗夫所说的那种具有“高超技能、机智灵活和英雄主义精神”的“特种编外支队”,多是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 1945年7月,第八十八旅派出100多名侦察员组成多支小分队,潜入东北各地,搜集日军兵力部署、要塞构造、交通枢纽等关键情报。 第八十八旅小分队成功炸毁虎头要塞的“亚洲第一炮”——一门炮口直径41厘米、射程20公里的巨型榴弹炮,消除了该炮对苏联伊曼铁桥和拉佐水塔的威胁。 李明顺和第八十八旅近300名伞兵空降至东北57个战略要点(如牡丹江、佳木斯、长春等),负责引导苏军炮击和轰炸目标。李明顺率领的35人小队空降牡丹江,成功突袭日军机场和指挥设施。在苏军进攻东宁要塞时,抗联侦察员通过秘密通道(如团山子联络站)传递情报,帮助苏军迅速突破日军防线。在佳木斯解放战役中,抗联侦察部队的精准情报使苏军仅牺牲37人就成功占领该城。 日本投降后,李明顺的战友们大部分被分派至东北各大城市,担任苏军卫戍副司令,协助接管市政、警察、交通等部门,稳定社会秩序。而李明顺被调回苏联通联工作。 抗联在苏军支持下组建“东北人民自卫军”,迅速扩充至7万人,接管日军遗留武器库,为后续中共军队进入东北并组建东北民主联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7年,李明顺回国,担任县公安局长,强力打击特务活动,抓捕破坏分子,同时还数次出兵与土匪交战。80年代,李明顺光荣退休,1987年,他溘然长逝。致敬抗联老兵李明顺!
配资指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