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又是那种"孟加拉其实很美好"的调调,我真的忍不住了。作为一个在达卡待了两年多的中国人,我觉得有必要说点实话。不是想黑谁,也不是民族优越感作祟,就是单纯觉得,我们得对现实有个清醒的认知。
我是2021年因为公司项目被派到孟加拉的,本以为就是个普通的海外工作经历,没想到这两年多的见闻彻底刷新了我的三观。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几个让我印象最深的经历,有些可能会让人不太舒服,但这就是现实。
第一次震撼:停电成了日常,发电机是标配
刚到达卡的第三天,我在公司加班到晚上八点,突然整栋楼陷入黑暗。我还以为是什么紧急情况,赶紧问同事怎么回事。本地同事阿里很淡定地说:"停电了,正常的。"然后熟练地掏出手机打开手电筒,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走人。
"正常的?"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什么时候来电?"
"不知道,可能一小时,可能明天早上。"阿里耸耸肩,"公司的发电机坏了,今天修不好。"
那一刻我真的傻眼了。在国内,停电基本上是小概率事件,而且通常很快就能恢复。可在这里,停电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后来我才知道,达卡每天都要停电好几次,每次几小时到十几小时不等。夏天用电高峰期更夸张,一天能停个七八次。
住的地方倒是有发电机,但那噪音大得要命。每天晚上八九点钟,整个小区就像开了音响会,各家的发电机轰隆隆地响个不停。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哪里在施工,后来才发现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当地朋友家吃饭的那次。正吃到一半,突然停电了,整个餐厅漆黑一片。我们几个中国人都愣住了,准备起身找蜡烛什么的。结果人家一家人继续淡定地吃饭聊天,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你们不点个蜡烛吗?"我问。
"习惯了,摸着吃呗。"朋友的父亲笑着说,"反正知道菜在哪里。"
那顿饭我们真的是摸着黑吃完的,中途还停了三次电。那家人从头到尾都很淡定,聊天的声音甚至比平时还大声,好像停电反而让气氛更热烈了。
这件事让我想了很久。在中国,哪怕停电十分钟,大家都会觉得很麻烦,会抱怨会焦虑。可在这里,人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不确定性,甚至把它当作生活的调剂。我不知道该说这是韧性还是无奈,但确实让我重新思考了什么叫"正常生活"。
交通状况: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如果说停电还能忍受,那交通状况真的是每天都在挑战我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卡的交通不是堵,是瘫痪。不是乱,是完全没有章法。
记得第一次坐rickshaw(人力三轮车)去市中心,我看着司机在车流中穿梭,差点吓死。左边是一辆大巴车,右边是摩托车,前面是牛车,后面是小汽车,大家都挤在一条本来只能容纳两辆车的路上。最绝的是,居然还有人在这种情况下逆行。
我问rickshaw师傅:"这样不危险吗?"
他笑着说:"危险什么?这就是达卡的开车方式!"
然后他指着前面一个路口说:"你看,那里没有红绿灯,大家都是看情况走的。"
我定睛一看,确实没有红绿灯。几十辆各种车辆在路口混战,谁胆子大谁先走,完全靠默契和运气。神奇的是,虽然看起来随时会撞车,但大家好像都有某种心照不宣的协调机制,居然能顺利通过。
最夸张的一次,我坐公司的车去机场,本来40分钟的路程,我们开了4个小时。中途遇到一个路口完全堵死,所有车都动不了。司机下车看了看情况,回来跟我说:"今天有个婚礼队伍经过,要等他们过去。"
"要等多久?"我问。
"不知道,看运气。"
结果我们就在那里等了两个小时,看着一支浩浩荡荡的婚礼队伍从路中间穿过,音响开得震天响,完全不管后面堵了几千辆车。更神奇的是,所有司机都很淡定,没有人按喇叭催促,就这样安静地等着。
那一刻我真的被震撼到了。在国内,要是有人敢这样阻断交通,早就被骂死了。可在这里,大家似乎都认为这很正常。婚礼是大事,堵车是小事,反正时间多的是。
后来我渐渐理解了这种逻辑。在一个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地方,与其纠结于效率和规则,不如学会接受混乱和不确定性。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适应这个系统,虽然看起来很乱,但居然能运转下去。
贫富差距:两个世界的碰撞
但最让我感到心情复杂的,还是这里的贫富差距。不是数字上的概念,是真实地、每天都能看到的那种差距。
有一次,我去达卡最高档的购物中心Bashundhara City逛街。里面的装修跟国内的万达差不多,奢侈品店、星巴克、肯德基,应有尽有。价格也不便宜,一杯星巴克咖啡要400塔卡(大概30人民币),对当地人来说算是很奢侈的消费了。
我在那里碰到了公司的一个本地同事,他正在给女儿买玩具。看到我有点惊讶,他笑着说:"难得周末,带家人来放松一下。"然后指着那些品牌店说:"这些东西我们也买得起的,不要觉得孟加拉人都很穷。"
确实,那个购物中心里的顾客看起来都很体面,穿着时髦,消费力也不弱。如果只看这个场景,你会觉得达卡其实挺现代化的。
可是走出购物中心,立刻就是另一个世界。门口就是一大片贫民窟,住着成千上万的人。孩子们光着脚在垃圾堆里玩耍,妇女在路边洗衣服,男人们蹲在角落里抽烟聊天。两个世界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但感觉像是隔着一个世纪。
最触动我的是一个卖花的小女孩。她大概十二三岁的样子,每天都在购物中心门口卖茉莉花环。我问她为什么不上学,她用不太熟练的英语说:"家里需要钱。"然后指着购物中心里面说:"那里面的人一顿饭的钱,够我们家吃一个月。"
我当时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这种对比太强烈了,强烈到让人感到某种荒诞。同样是人,同样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但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后来我跟一个在孟加拉待了十多年的德国朋友聊这个话题。他说:"这里的中产阶级确实在增长,经济也在发展,但速度远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每年都有几百万农村人口涌入达卡,但城市能提供的工作机会和基础设施根本承受不了这么多人。"
这个解释让我想起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但感觉孟加拉面临的挑战更大。人口基数太大,底子太薄,想要追赶上来需要的时间和资源都是天文数字。
教育观念:传统与现代的纠结
在孟加拉待久了,我发现这里的教育观念也很有意思,充满了各种矛盾和纠结。
我认识一个本地朋友叫萨米,他的儿子今年16岁。有一次聊天,萨米很自豪地告诉我,他儿子的数学成绩在班里是第一名,英语也很好。
"那他想学什么专业?"我问。
"当然是医生或者工程师!"萨米说,"在孟加拉,只有这两个职业有前途。"
"他自己想学什么?"
"他?"萨米愣了一下,"孩子懂什么,当然是父母决定。"
这个对话让我想起了中国的教育现状,但感觉这里更极端一些。后来我了解到,在孟加拉,医生和工程师确实是最受尊敬、收入最稳定的职业,所以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走这条路。
可是问题来了,每年那么多学生挤破头要学医学和工程,但市场能提供的工作机会非常有限。结果就是很多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只能做一些跟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
我遇到过一个在咖啡店工作的小伙子,他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但在孟加拉找不到合适的IT工作,只能先在咖啡店打工维持生计。他告诉我:"我的同学里,真正做技术工作的不到三分之一,其他人都在做各种各样的工作。"
"那为什么不学其他专业呢?"我问。
"社会偏见太严重了,"他说,"如果你不是医生或工程师,人们会觉得你不成功。哪怕你做生意赚很多钱,人们还是会问:你为什么不去当医生?"
这种教育观念的固化,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明明有很多其他行业也很有前景,比如服务业、创意产业、农业技术等等,但因为社会观念的束缚,很多年轻人不敢或不愿意去尝试。
宗教与日常:无处不在的影响
作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我最开始很难理解宗教在孟加拉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慢慢地,我发现这种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每天五次的祷告时间,无论你在做什么,穆斯林同事都会停下来去祷告。刚开始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怎么能在工作时间做这些事情?后来我逐渐意识到,这不是"打断工作",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有一次我们公司有个紧急项目,需要加班到很晚。到了晚上七点多,几个穆斯林同事起身准备去祷告。我当时有点着急,因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能不能等做完这部分再去?"我问。
其中一个同事很认真地说:"这个更重要。"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他们的价值体系里,宗教责任确实比工作更重要。这不是偷懒或者不负责任,而是优先级的问题。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斋月期间,穆斯林同事白天不能吃东西喝水。我们几个中国人中午去餐厅吃饭,邀请他们一起去,他们会礼貌地拒绝,但完全不会有任何抱怨或者不悦。
我问其中一个同事:"这样不会很辛苦吗?"
他笑着说:"习惯了,而且这让我们更珍惜食物,更理解贫穷的人的感受。"
这个回答让我思考了很久。在中国,我们更多地把宗教看作是个人选择或者文化传统,但在孟加拉,宗教是生活方式,是价值体系的核心。它确实会影响效率,会带来各种不便,但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精神支撑和社群归属感。
人际关系:集体与个体的平衡
在孟加拉待了这么久,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这里的人际关系模式跟中国很不一样。虽然都是所谓的"集体主义文化",但具体表现形式差别很大。
这里的人特别重视家庭关系,但不是中国式的"光宗耀祖",而是一种更直接的经济和情感依赖。我认识的几个本地朋友,基本上都在经济上支持着一大家子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甚至表兄弟姐妹。
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过,他每个月的工资有一大半都要给家里,自己能存下来的钱很少。"那为什么不分开住呢?"我问。他看我的眼神好像我说了什么不可思议的话:"怎么能丢下家人不管?"
但另一方面,这里的人在工作和社交场合又表现出很强的个体意识。不像中国那种"集体决策"的模式,这里每个人都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少为了维护和谐而委屈自己。
有一次开会讨论项目方案,几个本地同事为了一个技术细节争论了半个小时,声音越来越大,我还以为要打架了。结果会议结束后,他们有说有笑地一起去吃午饭,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你们刚才不是在争论吗?"我问。
"那是工作,这是朋友关系,"其中一个同事说,"为什么要混在一起?"
这种界限分明的态度让我很佩服。在中国,我们经常会因为工作上的分歧影响私人关系,或者为了维护关系而在工作上妥协。但这里的人似乎更能区分不同场合的不同规则。
时间观念:效率与人情的博弈
最后想说说时间观念这个话题。如果你在孟加拉约见面,千万不要指望对方准时到达。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特征。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参加一个当地的婚礼。邀请函上写着下午4点开始,我们几个中国人准时到达,结果发现会场里只有工作人员在布置现场,客人寥寥无几。
"是不是我们来早了?"我问组织者。
"没有没有,时间是对的,"他说,"客人还在路上,你们先坐。"
结果我们等了两个多小时,客人才陆陆续续到达。婚礼真正开始的时候,已经快晚上七点了。最有意思的是,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大家都很淡定。
我跟一个本地朋友聊这个现象,他告诉我:"在孟加拉,时间不是最重要的,人情才是。如果你为了准时而忽略了家人朋友,那就本末倒置了。"
这个解释让我想了很久。在高效率的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把时间切割成精确的片段,每个片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但在这里,时间更像是一个弹性的框架,可以根据人情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刚开始我觉得这种方式很低效,但慢慢地,我发现它也有自己的逻辑。在一个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节奏相对缓慢的环境里,过分追求时间效率可能反而会增加焦虑和冲突。
写在最后:理解而不是判断
写到这里,我想说明一点:我分享这些经历,不是为了证明孟加拉不好,也不是为了显示中国有多优秀。我只是想客观地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有自己的优势和问题。孟加拉确实面临着很多挑战——基础设施落后、贫富差距巨大、就业机会不足等等,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但同时,这里的人们也展现出了令我敬佩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我想强调的是,我们需要对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无论是对自己国家的问题,还是对其他国家的情况,都应该基于事实而不是想象,基于体验而不是道听途说。
在孟加拉这两年多,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对这个国家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对世界的重新认识。我意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发展模式是完美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绝对正确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去理解,去学习,去包容。
但同时,理解不等于美化,包容不等于回避问题。孟加拉有很多美好的地方——人们的友善、家庭的温暖、宗教的虔诚、文化的丰富。但它也确实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承认这一点,不是歧视,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寻找解决方案。
最后想说,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应该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世界很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可能不认同所有的故事,但至少应该努力去倾听,去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真正地进步。
这就是我在孟加拉的真实体验。有困惑,有震撼,有感动,也有思考。希望这些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也希望大家能以更开放、更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这个复杂多样的世界。
配资指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