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叫她东梅好了,把我那个“东”字给她用上,梅可是我这一辈子最喜欢的花儿,这个名字挺不错的。
1972年,在上海徐汇区的某个家庭里,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哭声清脆响亮。
小宝宝来到这个世界,给全家带来了满满的喜悦。大伙儿赶紧行动起来,抢着给这新来的小成员拍几张有意义的出生纪念照。
这张照片经过几番传递,最后到了北京亲人的手里,就是想让大家一起感受下新生命到来的快乐。
这张照片居然被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手中。他亲自从秘书那儿接过照片,端详起里头那个白白嫩嫩、模样有几分像自己的小婴儿,毛主席的脸上难得地绽放出了笑容。
秘书接着说,李敏,就是宝宝的妈妈,想让毛主席给宝宝赐个名儿。
那时候,毛主席已经步入晚年,当老人和小孩见面时,他心里很有感触,于是毛主席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那句开场白。
后来,毛主席到底有没有再见到那个女孩呢?还有,为啥孩子不是在北京,而是在离毛主席比较远的上海出生的呢?
聊起这些事情背后的缘由,得从毛主席的女儿李敏的婚姻经历开始讲起。李敏的婚姻生活,其实隐藏着不少咱们想知道的答案。咱们得好好扒一扒她的这段经历。
【一、李敏的婚姻】
1936年那会儿,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是在陕西保安一个简陋的土窑里呱呱坠地的。
邓颖超搂着小宝宝,亲昵地称呼她为“小宝贝”。毛主席一听,觉得这跟《西京杂记》里那句“文君长得美,眉毛弯弯像远山,脸蛋儿像朵芙蓉花”挺搭,就给小宝宝取了个名儿,叫“毛姣姣”。
毛主席有好多孩子,但她算是少数能一直陪在主席身边的一个,主席特别喜欢她,还亲自教她看书识字。
上学时,毛主席特地给她另起了个大名,叫李敏。这个“李”字呢,是来源于他以前用过的名字“李得胜”。而“敏”字,就是希望她能聪明伶俐,反应快。
毛主席平时工作特别忙,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女儿的成长。因此,他们俩关系特别好,就像啥都能聊的好朋友一样。
有一天,李敏在高中时,冷不丁地跟毛主席说,自己找了个男朋友,他叫孔令华。
毛主席那时候心里头别提多乐呵了,他一直觉得做父母的别掺和孩子的婚事才对,所以对闺女自己挑的对象,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赞成。
毛主席原本打算问问孔令华家里的一些事儿,可没想到李敏对这些问题却是一点儿也不清楚。这让毛主席心里有点犯嘀咕,于是特地叮嘱李敏,让她好好去弄清楚这些情况。
我和他谈恋爱呢,得知道他家里人都是干啥的!
李敏心里有点犯嘀咕,但她一直以来都特别尊敬毛主席,所以还是决定找孔令华问个明白。
孔令华一听李敏的心思,嘴角就忍不住上扬,跟李敏仔仔细细说了说自己家里的情况。说起来,他的父亲可是大名鼎鼎的开国中将孔从洲将军呢。
李敏把孔令华说的话跟毛主席讲了一遍,毛主席听完,连连点头:“哦,原来是孔从洲将军的儿子啊,我认识,认识的。”
说白了,就是答应了。李敏一听,立马兴奋地跟妈妈贺子珍说了这事儿。贺子珍知道毛主席点头了,她也没啥反对的,不过就是叮嘱李敏,得先把高中念完,然后再考虑结婚的事儿。
孔令华提前完成了学业,顺利考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学习成绩特别好,所以经常抽时间来帮李敏补习功课。这样一来,他也就能常去中南海了。毛主席对这位女婿是赞不绝口,每当孔令华不在身边时,毛主席还会向李敏打听:“令华这小子,是不是好久没来了?”
孔令华给予的指导加上李敏个人的拼搏,让她成功迈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大门。
1959年8月快结束时,他俩办婚礼了,就在中南海那儿,是毛主席亲自来当的司仪。那时候经济不太景气,但婚礼还是设了三桌酒席。
在毛泽东主席的操办下,婚礼搞得非常喜庆,最后大家还一块儿合了影。照片上,毛泽东和孔从洲这两位亲家公站在最中间的位置。
李敏站在孔从洲旁边,孔令华呢,就站在毛主席的边上,这场景明显看出两家人的关系亲如一家。毛主席把自己疼爱的“娇娇”正式托付给了别人。
李敏和孔令华结婚后,日子过得美滋滋的。他俩在中南海的丰泽园安了家,跟毛主席成了邻居。
屋里的摆设都是结婚那会儿的,都是毛主席特地吩咐人从仓库翻出来的老物件。这些东西,都是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动手整理摆设好的。
他们经常能见到毛主席,毛主席很在意这两个年轻人的成长,只要有空,就会给他们一些指引和建议。
孔令华听了毛主席的建议,开始钻研政治经济学,收获真的不小。
他们常和毛主席一块儿打牌,还会去北戴河享受游泳的乐趣。那段时间,对毛主席而言,是他晚年生活中少有的悠闲且快乐的日子。
结婚三年后,李敏和孔令华迎来了他们的头胎儿子。医院那边一传来消息,毛主席乐得合不拢嘴,直说道:“我70岁了,这下又‘升官'啦!”
孩子一出生,立马就成了全家人的心头宝。外公是毛主席,爷爷是孔从洲,两位长辈都特别重视给孩子起名字这事儿。
毛主席觉得,像虎、豹、牛、马、羊、彪这些字眼都不合适,也不能把它们用在毛主席的名字里。
毛主席和孔从洲,两人同为共产党的一员,都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斗士。最终,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放到了马克思、列宁等伟大革命家的身上。
孔从洲觉得,列宁这个名字真是选得太好了,“宁”这个字特别合咱们中国人的口味,它代表着“平静、安稳”的意思。
毛主席非常赞成,立刻就决定了,给小孩起名“孔继宁”,盼着这孩子以后能接过他们的革命火种,继续前行。
【二、毛主席的外孙】
老人们普遍对小孩子喜爱有加,毛主席也是这样。孔继宁出生后,毛主席在工作空闲时,经常会过来跟小外孙玩闹一番。
在中南海的大院里,经常可以瞧见主席领着小外孙到处溜达。小家伙虽然还不会开口讲话,但主席总爱指着园子里的各种东西,逗他问:“这个叫啥名字呢?”等玩够了,就让小家伙坐在自己大腿上歇着。
李敏搂着孔继宁,陪毛主席聊着天。她瞧着外孙那越长越开的小脸,觉得跟女儿李敏小时候特别像。毛主席好像突然想到了啥,转身就进屋,开始到处找东西。
旁边的警卫员看到后,心里挺着急主席的身体状况,赶紧问主席在找啥东西。
我正在寻摸点适合小孩子的玩意儿。
为啥主席那儿会有小孩子的玩意儿呢?这让站在旁边的李敏也挺纳闷。
毛主席从那一堆老旧东西里找出了一个稍显破旧的拨浪鼓。他轻轻一摇,拨浪鼓就发出了响亮的声音。
“主席,您别老拿这些旧东西出来嘛。”旁边的警卫员一看,赶紧接过主席手里的拨浪鼓,跑到边上仔仔细细擦干净,然后又给主席送了回来。
听到警卫员那般说,毛主席脸上浮现出了笑容:“这可不是寻常的拨浪鼓,是我自己动手做出来的。”
毛主席拿起拨浪鼓,跟小外孙玩了一会儿,随后看向李敏说:“这个拨浪鼓啊,是我以前特意给你做的,记得你小时候老爱哭。我就动手做了个这个,想逗逗你,让你开心点。后来你去苏联了,每当我想你,就会拿出这拨浪鼓摇一摇。”
李敏在毛主席那儿其实没待多久,也就三四年光景,而且那会儿她大部分时间都不在身边,被送到别处寄养了。后来,她就去了苏联,陪着她的妈妈贺子珍。那时候,贺子珍在苏联生孩子,可不幸的是,孩子没多久就没了,这对贺子珍来说,真的是个很大的打击。
毛主席晓得这事以后,立马安排人把李敏送到贺子珍那儿,想给她受伤的心带去点安慰。这么一来,父女俩有九年时间都没再见了。
这些事都已经翻篇了,我现在不就在这儿陪着您嘛,还有继宁也在您身边呢!瞧着毛主席又因为回想往事而有些难过,李敏赶紧劝慰起来。
毛主席瞧着外孙那憨态可掬的模样,乐得合不拢嘴。他拿起拨浪鼓,一个劲儿地晃动着,跟小家伙玩得不亦乐乎。
毛主席对自己的孩子心里头那是真爱,但因为身份特殊,所以没太多机会表现出来。
但这种开心的状态没持续多久就没了。
孔继宁诞生后,李敏带着全部家什,坐着平板车,和一家老小搬离了中南海,住进了兵马司胡同。
李敏为了不让老爸操心,就简单说了下,想出去练练自己独立过日子的本事。毛主席一直都很尊重孩子们的意愿,所以这次也爽快答应了。
刚开始一个人过日子,真的挺不容易的。得自己动手做饭,还得琢磨怎么生火,家里的大小事务都得自己料理。每个月的生活费也得精打细算,这可不比做科研轻松多少。
李敏这一路,从生疏做到熟练,全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她和孔令华彼此照应,相互体谅,一起抚养儿子孔继宁。虽然生活不富裕,但还算过得有滋有味,挺温馨的。
对毛主席来说,李敏就像出了嫁的姑娘,只能隔三差五地回到中南海探望父亲。她会带上些亲手做的小吃给毛主席品尝,再陪着他拉拉家常,聊聊天,好让他不那么孤单。
碰到像毛主席生日这样的重要日子,李敏有时会带上儿子孔继宁一起来。毛主席一见到他俩,就特别开心,会把自己收藏的好吃的、好玩的全拿出来给孩子们分享。
后来孩子们渐渐长大,开始记事,也听得懂大人的话了,毛主席对他们的管教就变得严厉了许多。
1964年那会儿,李敏领着孔继宁去见毛主席。毛主席刚好从北戴河返回来,脸晒得黑溜溜的,结果把孔继宁给吓得不轻,直接哭了出来。
不管李敏怎么安慰,孩子还是一个劲儿地哭闹。李敏想着拿点糕点哄哄孩子,但翻来找去,只翻出了两块糖。
毛主席反复跟李敏说:“别老这么宠着孩子。”
李敏懂主席心里怎么想,主席就怕自己不在身边时,她会过于宠孩子,这样对孩子将来不好。她自己也是从小在主席这样的教导下长大的。
她回想起那会儿,国家经济状况不佳,就连作为毛主席的后代,她也没法搞特殊,跟大家一样,顿顿就是馒头配咸菜。
食堂的大厨看她挺可怜,有次印尼总统送了些咖啡和牛奶过来,大厨就悄悄给她加餐了好几天。这事儿后来被毛主席知道了,把他们一顿好训,批评得挺狠。
毛主席总是告诉他们要保持谦逊,别觉得自己身为他的孩子就享有特殊待遇。家里一直讲究的是勤俭节约。所以,对孙子们,毛主席也是这样的教导。
外公盯着孔继宁,他最终还是没吃那块糖果,只是紧紧握着,直到离开了中南海。这次算是毛主席很少有的几次管教外孙。后来因为继母的缘故,李敏见主席的次数变得很少了。这样一来,毛主席也没了机会再好好教导外孙。
【三、毛主席的外孙女】
毛主席在和孙子共度欢乐时光的同时,心里还惦记着远在上海的贺子珍,怕她一个人生活会感到寂寞。
毛主席跟李敏讨论后,决定让孔继宁去陪陪外婆。李敏一听觉得挺好,就把孔继宁送到上海,让贺子珍来照顾他。
1969年10月份,李敏跟国防科委的一帮机关人员,一块儿去了河南省遂平县的莲花湖“五七”农场,开始下地干活,这一干就是整整两年时间。一直到1971年,他们才结束农场劳动,重新返回北京。
回来后没多久,李敏察觉到自己有身孕了。
但她没法再回中南海安胎了。没办法,李敏只好去了上海,找妈妈贺子珍照顾她的日常生活。
以前怀孔继宁时,是在中南海,周围有好多人帮忙照应,但现在只剩我自己了,只能靠老妈了。多亏贺子珍的悉心照顾,二胎宝宝平安来到了这个世界,而且还是个女孩,这下儿女双全,真是凑成了一个“好”字。
抱着闺女,李敏心里头惦记着远在北京的老爸。这么重要的事儿,老爸却没法儿在身边。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可能注定就是跟一般人相处的方式不一样。
不过,怎么着也得让爸爸给闺女起个名儿,抱着这样的念头,李敏挑了张闺女的照片,给远在北京的毛主席爸爸寄了过去。
那时候,毛主席已经79岁高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秘书连忙把这个喜讯告诉毛主席,还把李敏寄来的相片交到了他手里。
瞧着照片中那个跟自己有几分神似的小娃娃,毛主席难得地笑了。秘书跟他说,李敏想让他给孩子起个名儿,他一听,立马就开始琢磨了。
李敏的头胎宝贝,他亲手给起了名儿,到现在整整十年了。那些年的事儿一股脑儿涌上心头,心里头一热,他立马拍板,要把自个儿名里的“东”字送给这孩子:“就叫东梅好啦!”
收到回复的李敏,心里头那个高兴啊,立马就拍板了,给小闺女起名叫孔东梅。
孔东梅从小就在贺子珍的照料下长大,说来也怪,这个被毛主席亲自赐名,名字里带着“东”字的小姑娘,下巴上竟然长着一颗和毛主席如出一辙的痣。
真是遗憾啊,毛主席直到离世,都没能亲眼瞧一瞧自己的外孙女。李敏和孔令华对孩子管教得很严,总是让他们保持谦逊、节俭,还要勤奋努力。这俩孩子也挺争气,没让爸妈失望。
大儿子孔继宁实现了毛主席对他的期望,他跑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去学英语,读完书后就进了解放军总参谋部干活。后来,他还被安排到了中国驻巴基斯坦和英国的使馆工作。
他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老爸走了之后,老妈身体又弱,他就直接回家陪老妈,挑起家里大梁,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现在他主要忙活着宣传毛泽东思想这事儿。
小闺女孔东梅和老爸挺像的,她先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完成了学业,接着又跑到美国继续深造。
回国后,我就借用了外公毛主席曾经住过的菊香书屋这个名字,开了家东润菊香书屋公司,专门推广红色文化。虽然我没能亲眼见过毛主席,但我的生活中到处都能感受到他的影子。
毛主席的孙子辈,他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和选择都不一样,但有个共同点很明显,那就是他们都很朴实,不张扬。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红色文化,同时也深深敬仰着毛主席。
毛主席出身于那样特别的家庭,自然就难以像普通人那样,时常感受到儿孙满堂的那种简单快乐。说不定,就是想见上一面,都困难得要命。
但毛主席心里始终装着孩子们,他总是尽力给孩子们最好的生活条件。他胸怀宽广,充满智慧。他这个人,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对象。在毛主席的教育和培养下,孩子们都成长得非常出色。体会过这样的关爱,就能明白其中的真谛。
华英写了本书,讲的是毛泽东的孩子们的故事。这本书是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在1989年12月出的。
孔继宁,他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外孙,特别受毛主席的喜爱。现在他的日子过得非常朴实,不张扬。
毛主席一共有四个孙子,除了大家知道的毛新宇,他还有三个女儿的孩子,也就是三个外孙。那现在他们过得怎么样呢?
配资指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