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我国是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它是“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长期以来,在四川民间流行着玩“彩经”、“水龙”、“火龙”、“板橙龙”等传统游艺活动,花样繁多,动作奇特,情趣盎然。
由于舞龙灯的人,大都会些武术,所以常在舞龙灯时渗合运一些拳术动作,借以丰富舞龙时的内容。一些拳师也从舞龙灯的动作中,吸取素材,纺织成各种简易的拳术。在明代,四川民间已出现了初级的龙拳,后被僧、道人员所掌握,逐渐加工提炼成五种风格各异的五龙拳术。
至清代,已形成青龙拳、盘龙拳、乌龙拳、火龙拳和龙形拳五个龙形拳种,并成为峨眉系列武术防身御敌、修身养性的练功秘拳。
一、青龙拳
相传清代道光年间,梓洲城青年冯清拜青城山纯阳洞单正道人为师,学艺用六年多,武功大进后闯荡江湖,携师传青龙剑将此拳传到民间。至今青龙拳流行于成都、广汉、绵阳、三台、乐至县一带。
展开剩余85%青龙拳有三个拳路:第一曰龙拳;第二路曰青龙探爪;第三路曰青龙返道。以第一路最典型,第一路有六十四动,风格别致,讲究龙爪、蛇腰、穿梭步。主要手法有插、抓、搓、拿、挖、拧、点、戳;拳法含括贯、冲、砸、撩、甩、劈、撞、架等以及肘法中的楞、扑、顶、压、过、捣等。各种手法交替使用,从而使上肢的击法直横刚柔、变化多端,再配合下肢击法,如勾踢、撩挂、蹬、弹、点、踹、拐、提、绞、剪等等,就更加突出青龙拳攻防格斗技击特点。
青龙拳以走功为基础,常于山道、烂泥地(或沼泽地)沙滩等地方练习。故能很好地增强下肢力量。青龙拳又很重视龙爪功、二指禅、一指禅和抓拿功的技击法训练,所以,青龙拳有较突出的攻防格斗作用,保持着峨眉派拳术的特点和风格。除拳术外还有青龙刀、青龙剑、青龙抢等套路流传民间。
二、盘龙拳
成都市西郊著名的青羊宫一带吸取民间“水龙舞”的各种躲闪动作,揉化于拳术之中,形成一种以遮拦闪躲为主的龙形拳术。这种龙形拳,时而升腾,时而伏俯,时而拧旋盘叠,时而又势如长虹,疾如离弦之箭,缓发悠悠流云。在快速躲闪,在缓慢中伺机抢攻,拳势变化难测,别有一番拳趣。
盘龙拳流行于川西的温江、崇庆、郫县、新都、彭县和成都一带,以龙舌掌为主,多鸳鸯掌法和旋腕掌。盘龙拳主要手法有戳拳、卷腕、插掌、滚穿掌、小开手、大云手、剑手、刁手、搂挖手、搓手、旋肘、晃手等。掌到指先行,专攻人眼、鼻、喉、胸、肋和胯部,并击之为内伤。故盘龙拳要求掌指有力,在运动中十分准确地袭击对手。
盘龙拳步势多用梭步、盘绕步、矮步、盘龙下卧势、缩地势、盘根错节势等,常进三退二、左进右退、右进左退、走之字形的连环步,蜿蜒曲折,使对手难于捕捉进攻时机,攻之无目标而易被反击。盘龙拳强调身腰变化,讲究“身似游龙势如长蓝天、吞吐浮沉软硬并用,时长时短躲闪刁滑,拧旋折叠虚中藏法”。因此,揉腰活腰,俯仰屈伸,翻转旋折成为必练的常功。盘龙拳器械包括盘龙枪、盘龙棍、盘龙双刀、盘龙剑(带长穗)等器械套路。
三、乌龙拳
清代中叶,峨眉山龙神堂(今伏虎寺)极善法师,幼爱拳脚,少年出家。曾云游四海,至巴州,得乐云和尚传蛇形拳一路,回山苦练十年,与人斗不胜,思拳理,不解。一次入山,观雨后之黑龙江,咆哮奔泻于崇山之岭、峡谷之间,绕山麓,穿巨石,勇往直前,宛如黑龙飞升,摇头摆尾,旋绕前进。顿时悟出,练拳之道应柔中含刚、盘旋中寓猛进之势。于是改蛇形拳,将其形小而柔改为形长势大、拳刚掌巧腿多变,取蛇形拳练气催力的特点,逐步形成一种形似龙形,步绕蛇行,突出腿法快猛的拳术。
这种龙形拳,几经相传,至清末,洪椿坪果椿和尚得以继承其技,成为峨眉山拳法之一。乌龙拳讲究功力和拳法,是一种突出腿法打人的拳术。拳歌云:“乌龙摆尾手画圆,龙起龙纵身扭旋。出水无声腿无影,吞吐云雾藏奇拳。形似游龙归大海,神发两眼功自然。静如卧龙气息缓,动似苍老舞云端。三年拳脚三年腿,十年功夫十年拳。龙形龙态龙虎拳,练精化气力无边。”
乌龙拳主要手法有戳、挖、搂、缠、点、筘、搓、挂、劈、撩、砍、云、绞、挪、端等。要求伸手旋臂急晃肩,由手拧腰髋扭旋;主要步型有骑龙步、卧龙步、鸳鸯步、连环步、玉碎步等;主要腿法有金蛟剪、鸳鸯连环腿、跟子腿、穿心腿、迎面腿、十字披红、朝天蹬、缠丝腿、扇形腿、龙摆尾等。要求出腿如雷鸣电闪,收腿如火烧。今日流行于川西、川南各地的乌龙拳套路,已有许多新的变化。
四、火龙拳
据火龙拳传承人钟方汉、刘震南等老拳师介绍:四川省隆昌县黄林寺所传的这一支火龙拳,清代嘉庆以后始传民间。据说,黄林寺僧人的火龙拳传徒刘教古,刘再传刘松云。刘松云授徒主要有宋鹞山、钟俊之、钟润之、张海门等。后来,宋鹞山传徒侯万里、陈大力、钟方汉等;钟俊之传周开臣等;张海门传张玉龙,张玉龙再传付思齐等;侯万里传刘震南等。至此,火龙拳广为流传,在流传中,很自然地形成了钟、宋两家大同小异的火龙拳风格。从总体上看钟家拳硬,宋家拳柔。
火龙拳以柳叶掌为主,凤眼拳为辅,主要手法有关、盘、抰、拨、提、断、剔、破、挨、闭、擒、拦以及正撩捶、子午捶、阴阳捶、砸肘、楞克肘、鸡克肘、反肩肘、挂撞肘、架肘等;腿法只有破脚和蹬脚;主要步法是蛇绕步、擦滑步、箭步;步势有长三步、含机步、骑马式等。
火龙拳(即挨拳)有一百零八动,每动招势鲜明,击法准确,左攻右防,右攻左防,动作重复,活动范围小,支持运动量可因人而异,很适合初学者练习;走盘一百零八动,在快速走转中出拳踢腿,动作干净利落,灵活多变,活动范围大,具有较大的运动量,适应青少年练习。蹲桩三十六动,套路短小精悍,是火龙拳中的中级拳路;四平拳因步走四正四斜方,动作暗合八八六十四动之意,加上练拳时要求心平、气平、头顶平、肩平,所以名叫四平拳。四平拳是高级拳路,突出身腰的灵活,手法的快速准确以及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五、龙形拳
龙形拳又名金龙拳,是一种取形练意的龙形拳术。 据内江市老拳师古思义手书《龙拳总论》记载:“龙拳即取龙之灵而练神也,龙形者,进退圆活,手法巧捷,神气自然。静之则如伏波,动之如万马奔腾。先练金刚之体,次练纯阳之气,眼明手快,步速身活而注重练步是也。”又云:“凡与人技,时动如山崩、静如伏兔,运动如百练之钢何坚不摧,身似游龙取水,见空即进……”。
龙拳秘法有《龙拳歌》,拳歌云:“吞吐兼施手法灵,浮沉上下神鬼惊,出波无踪影难见,神光一盏贮黄庭”。龙拳秘法还有《龙形歌》一首,歌中说道:“龙形变化广神通,嘘云吐雨势如虹,疾如暴雨狂风起,圆活巧妙神气溶”。这对龙形拳的风格作了概述;批龙形拳快速圆巧、吞吐浮沉、变化多样的风格描述得生龙活虎,使人一目了然。
龙形拳的源流较早,据《龙拳总论》记载“明末时,有邓金义者传徒邹孝皮与漫权、张成虎二人,但二人均由行伍出身,奉旨把守台湾。因八王之乱,人民逃散,由粤(广东)入川,历传与梁某及杨、传至杨桂芳和曾省传陈文章及孙武超,武超至郫县大倡此道,并传文勉,文勉传江文蔚,民国卅年,文蔚因公奉派来内(内江县)指导、提倡,方传古思义等数人。”
发布于:重庆市配资指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