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最近有点意思,像一个开了几十年的老牌俱乐部,突然开始严查会员卡,还要统一着装规范了。
葡萄牙、瑞典、意大利,这几个平时在国际舞台上不算最咋呼的国家,最近不约而同地干了一件大事:向穆斯林女性的罩袍(布卡)和面纱(尼卡布)开炮。说白了,就是你在公共场合,不能再把自己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只露俩眼睛,甚至眼睛都不露。
这事儿,你要是只看表面,就是一场关于“宗教自由”和“世俗化”的辩论。左派说这是歧视,是排外,是粗暴干涉个人选择。右派说这是解放女性,维护社会安全和人格尊严。两边吵得不可开交,口水仗打得跟世界杯决赛似的。
但凡你混过几年社会,或者在公司里见过部门斗争,你就知道,所有摆在台面上的理由,往往都是狗屁。真正的原因,从来都藏在水面下。
这次欧洲多国的“面纱禁令”大串联,本质上根本不是什么文化冲突,而是一场冷冰冰的政治清算和现实主义回潮。那些所谓的“自由、平等”,在真金白银的社会成本和选票面前,突然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先看葡萄牙,极右翼政党“切加”带头冲锋,直接在议会通过法案,公共场所戴面纱,最高罚款4000欧元,差不多三万块人民币。这价格,够在欧洲买个不错的二手车了。
“切加”给的理由很伟光正:这玩意儿让女性“陷入排斥与不平等的困境”。听听,多么有人文关怀。但魔幻的是,葡萄牙本土穿这玩意儿的女性,稀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为了几个几乎不存在的人,搞出这么大阵仗,你信这是为了解放她们?
说白了,这就是一次政治姿态的“极限施压”。“切加”在用这个法案告诉所有人:看,我们才是这个国家规则的捍卫者。我们敢对那些“不合群”的文化说不。这套操作,对那些感觉自己生活被外来文化挤压的本地人来说,简直是天籁之音。每一张投给禁令的赞成票,都是未来换取选票的硬通货。
更有意思的是瑞典。副首相埃芭·布施,一个女强人,话说得更狠,直接掀桌子了。她公开承认:“瑞典现行的融合政策,彻底失败了。”
这句话的分量,堪比可口可乐CEO说“我们的可乐其实不好喝”。瑞典,这个曾经被誉为“白左”圣地、政治正确模范生的国家,居然由政府二号人物亲自下场打自己脸,这背后的水,深得很。
布施的逻辑更像一个被惹毛了的小区物业经理。她说:“我不希望购物或者带孩子看病时,面对的是一张完全被遮挡的脸”。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在我家地盘上,就得守我家的规矩。打牌之前,你总得让我看看你是谁吧?这是最基本的信任和安全问题,跟你的信仰没半毛钱关系。
为了证明她的观点不是空穴来风,她甩出了一个堪称“王炸”的数据:瑞典有近7万名女性遭受过“女性割礼”。
砰!!
这一锤子,直接把所有关于“文化多元性”的优雅辞藻砸得粉碎。7万人,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伤疤。它无声地宣告:你们鼓吹的“融合”,根本没起作用,反而让一些我们无法接受的野蛮习俗,在我们眼皮子底下野蛮生长。
所以,禁面纱,只是一个开始,一个信号。布施要传递的信息是:免费的午餐结束了。欢迎你来瑞得信伊斯兰教,但你必须主动适应我们的社会规则,而不是让我们整个社会去适应你的头巾。想住我们这个高档小区,就不能在楼道里随地大小便,逻辑就这么简单。
而意大利的总理梅洛尼,更是重量级。她领导的“意大利兄弟党”直接把这事儿上升到了“文化犯罪”的高度。他们提的法案里,不光要罚款,还打包了一堆“私货”。比如,搞“童贞测试”?刑事犯罪!强迫婚姻?最高刑期给你干到十年!!十年!!你没看错,比很多故意伤害罪判得都重。
这就是典型的“骚操作”了。梅洛尼根本不跟你聊什么宗教自由,她直接把罩袍、面纱,和强迫婚姻、童贞测试这些绝对上不了台面的东西捆绑在一起,打包定义为“宗教极端主义的压迫工具”。
这么一来,谁还敢反对?你敢反对禁面纱,就等于你支持强迫婚姻?这顶大帽子扣下来,谁接得住?你看,政治就是这么玩的。人家根本不是在一楼跟你吵架,人家直接跑到五楼,从道义、法律、国家安全三个维度对你进行降维打击。
所以你看,从葡萄牙的“姿态秀”,到瑞典的“失败宣言”,再到意大利的“捆绑打击”,这根本就不是三场孤立的文化辩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全欧洲范围内的“政治右转”大合唱。
过去几十年,欧洲的主流是“圣母心”泛滥的自由主义,讲究包容,讲究多元,甚至到了有点“打肿脸充胖子”的地步。只要你喊一句“这是我的文化”,似乎一切都能被原谅。但这种模式的运行,是需要极高成本的。经济上行的时候,大家都有钱赚,捏着鼻子也就认了。
现在呢?经济不景气,能源危机,社会矛盾激化。本地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一看身边,怎么还有一群人既不工作,还享受着高福利,同时又不遵守本地规则,天天想着搞“国中之国”?人心里的那杆秤,就开始失衡了。
当一个普通白领,每天挤地铁累得像条狗,交着高昂的税,却看到邻居可以靠着宗教理由拒绝融入社会,还能领着不菲的救济金时,他会怎么想?他不会去读康德和黑格尔,他只会觉得:这不公平。
而右翼政客们,就是这股“不公平”情绪的超级放大器。他们精准地抓住了这个最显眼、最容易煽动情绪的符号——面纱。
禁掉一块布,成本几乎为零,但政治收益是巨大的。它能瞬间团结起所有对现状不满的选民,能塑造自己“铁腕捍卫者”的光辉形象,能把所有复杂的社会问题,都简化成一个“我们”和“他们”的二元对立。这种买卖,太划算了。
说到底,遮住脸的面纱,只是一个导火索。它引爆的,是欧洲社会积压已久的经济焦虑、安全忧虑和身份认同危机。这不是文明的冲突,这是生存的博弈。当俱乐部里的大多数会员都觉得不舒服、不安全、不划算的时候,修改俱乐部章程,就是必然的结果。至于那些关于“自由”的漂亮话,就留给历史学家去写吧。成年人的世界里,从来只看利弊,不问对错。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配资指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